對于許多人而言,昨晚是個不眠之夜。大家守在電腦、手機、平板前等候,只為將自己在各大電商平臺中早就放入購物車的商品,在午夜來臨之際以最便宜的金額拍下。 自從“光棍節”被電商平臺變成“購物”節開始,這種情景在中國漸成常態,到如今已是第11個年頭了。從理論上講大家應該已經習慣,在消費態勢方面也該趨于平穩了。然而從今年各個平臺的“戰報”來看,消費者在“剁手”這件事上熱情絲毫未減,而且似乎比往年更加躁動。 這種“反常規”的現象源于商家的新花樣。雖說套路年年有,但今年格外深。為了充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,商家不僅開拓了新領域,在套路的設置方面也更為復雜。消費者在這些套路里樂此不疲地“中招”,掏出更多的錢來參與這場消費狂歡。 然而剁手也好,薅羊毛也罷,其本質都是沖動消費而已。明知雙十一套路多,不少消費者依然一邊嘀咕著無商不奸一邊享受著剁手的快樂。但是這種快樂不太真實也不長久,最終的結果也許是承受更多“傷害”。 一、“雙十一”搞了十一年,消費者卻更“躁動”了? 目前,各大電商平臺“雙十一”期間的戰報紛紛出爐。 天貓在雙十一開售第15秒總成交額突破了10億元,在1分36秒之時總成交額已超過100億元,3分11秒之時總成交額超191億元,高于2012年天貓雙十一全天成績,到了17分06秒成交額超過571億元,高于2014年雙十一全天的成交額。 這張對比圖明確地反映出了消費者對“雙十一”一年勝似一年的狂熱,這種狂熱并不僅限于天貓,其他平臺的成績也相當亮眼。 11月1日0點~9點,京東平臺上用戶累計下單金額突破1658億。除了電商平臺,其他類型的平臺也非常給力:格力在雙十一電器開售至21分36秒之時銷售額破10億;小米開售2分鐘支付金額超1億,10分36秒小米電視全渠道銷量超過了20萬臺;在雙十一開場之后的1小時44分鐘,口碑餓了么中的星巴克、肯德基等多家餐飲品牌的GMV(網站成交金額)就已打破了去年同期全天的記錄。 從各平臺的成交金額、市場、訂單量等數據中,可以感受到消費者們更甚于往年的躁動。 本該漸趨平穩的各類數據,卻一直在創造新紀錄,消費者們原本應該在經歷了10年雙十一之后被“磨練”出的理性好像也幾近于無。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,并非消費者本身就缺乏理性消費的覺悟。不少人或許本來只是想趁著雙十一精打細算一把,奈何商家與平臺今年套路更深,直播、蓋樓、限時秒殺,這些活動新舊交疊,規則復雜樣式花哨。而套路的關鍵不在于創意,只要管用就行,于是在各種套路之下,消費者再次無可避免地剁手,而且速度更快。 二、今年套路格外深,到底誰薅了誰的羊毛? 套路的使用,并非從雙十一才開始。預售就是個好方法,平臺越來越愛用了。隨著雙十一次數的增多,各個平臺預售期的“戰線”也拉得越來越長:阿里巴巴今年的預售期長達21天,京東今年的預售期更是達到了29天之多。 預售是為了提前鎖定盡可能多的用戶消費金額,以便在雙十一當天能讓成交額“更上一層樓”。這招很管用,阿里在10月31日已經有64個成交額破億元的品牌,比去年翻了一番,天貓的11個大類預售金額總共超出了440億元。 其實拉長預售時間在今年是比較平常的套路了,因為其他的一些花樣繁多且復雜的活動更使人防不勝防。 相信今年有不少人都被朋友在微信里發了請求蓋樓的鏈接,復制之后打開淘寶,會彈出“蓋樓大挑戰”的頁面。這是淘寶為了雙十一拿出了20億元,讓用戶通過組隊蓋樓的方式爭搶紅包的活動。隊伍樓層等級可通過隊員上線助力、拉人助力等方式提升,最后樓層高的隊伍可領取紅包。 許多用戶為了搶到紅包,天天組隊給微信好友丟鏈接,為了增加勝率,越來越多的“蓋樓互助群”出現在微信之中,甚至為了求勝花錢“買樓”的人也不在少數。 這個活動的吸引力在于,看到大家都在蓋,自己不蓋貌似很吃虧的樣子。就像學生時代老師推薦的教輔書和練習冊,有的時候雖然覺得用不上,但別人都買了,感覺自己不買成績就會下降一樣。即使買了也不一定做,但仍然難免被從眾心理裹挾。 在參與蓋樓活動之后,就每天都蓋,可是對方的戰隊永遠壓自己一頭,自己已經蓋了幾天,這時放棄心里會很不舒服,索性更加積極地去復制粘貼鏈接,或是加入蓋樓互助群,這些都是推高“蓋樓大挑戰”熱度的重要原因。 然而這樣做真的劃算嗎? 現代人都很忙,“時間就是金錢”這種說法絲毫不夸張,蓋樓表面上能夠狠搶一把阿里派發的20億元紅包,可實際上要投入的時間成本更多,最后多數人能搶到的紅包也就幾毛幾元而已,為了這些小利耗費大把時間委實不值。 更緊要的是,蓋樓助力不需要一定是好友,所以不少陌生人也成了“隊友”,其中就可能有人盜取頭像、昵稱等個人信息,之后開始以代支付、借錢、假裝客服等理由行詐騙之實。亦或是將木馬病毒假裝成蓋樓鏈接發送,中招的用戶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損失。 除了蓋樓,直播帶貨也是今年的熱點。兩大帶貨主播李佳琦與薇婭的PK在雙十一開始之前就上了熱搜,這二位一個曾在雙十一2小時帶貨2.67億,一個曾在618購物節一場直播賣出15萬支唇釉。許多網友在直播間留言求薇婭與李佳琦“放過自己”,因為總能被他們的直播掏空錢包。 這恰恰體現了兩位直播界的“扛把子”帶貨能力之強,也體現出直播賣貨的方式正在成為繼傳統圖文之后的新風潮。別以為主播是在隨意聊天,他們的每一句話,每一個動作都是經過多次演練的,只為撩撥觀眾們購物的神經。就像以前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很夸張的電視購物一樣。不同的是電視購物從看到買需經歷多個環節,而在移動支付超級便利的今天,付款只需幾秒鐘。 因而在直播賣貨的過程中,主播們經常會倒計時,商品上架幾秒就能被搶購一空。哪怕你原本只是進去看個熱鬧,可看到主播精心設計的動作,聽到刺激消費的話語,看到大力優惠的價格,加上置身于直播間里熱火朝天的搶購氛圍中,恐怕很難有人會不動心。 另外,直播賣貨的方式迎合了用戶的惰性。在直播中,主播會事無巨細地介紹商品,會指導用戶什么時候該點頁面上的哪個位置,讓用戶享受到不用自己動腦費心就被服務的感覺。相比之下,傳統圖文模式的商品介紹需要用戶主動去搜去看去計算優惠了多少。久而久之,被主播“伺候慣了”的用戶們就很難再回到傳統圖文網購的模式中去。 此外,大力補貼、限時秒殺、滿減優惠...這些老套路在今年也是被各大平臺用的風生水起。這些套路主要是為了提升用戶活躍度,激活“僵尸”用戶,帶動大家的購物熱情,從而實現導流,提升業務量,順便來一波宣傳推廣。消費者在這些套路中來回穿梭,自以為抓住了一切可以薅到羊毛的機會,殊不知自己可能才是那只被薅的羊。 三、都是沖動惹的禍,不理智消費何時休? 為什么說消費者才是羊?在參與這些活動之后,用戶雖然拿到了紅包,得到了優惠,但在這個過程中,許多人在不斷消耗自身的人際關系圈,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成本。若是認真算起來,用戶的付出與所得并沒形成對等關系,那些花哨的優惠滿減活動當時可能會讓用戶積極參與,可熱鬧過后或許會帶來更大的“虛無感”。 在購物這件事上,消費者雖然容易受到刺激而熱情高漲,然而刺激之下沖動消費的結果很可能就是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。當然很多人都是等雙十一再買平時看上的貨物,但你也不得不承認,許多貨品可能你一輩子都買不了一回,然而在雙十一的各種套路下,就會很痛快地下單了。 其實雙十一搞了這么多年,背后的“貓膩”也被曝出不少,大家都心知肚明,可當新一年的雙十一到來,不少人仍然逃不過“真香”定律。 或許是出于一種發泄壓力的心理,才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”。然而通過剁手獲得短暫的快樂之后,買了一堆無用的東西對用戶又何嘗不是一種“傷害”。長此以往,用戶的體驗會迅速下降,對平臺的好感度降低。 這種體驗的下降除了沖動消費,還來自于商家水太深的各類套路。并不是所有人都愛參與那些活動的,如果平臺有心在購物節讓利給用戶,倒不如踏踏實實地發紅包、降價來得實在,而不是讓用戶為了得到優惠投入各種成本。 不得不說,雙十一期間的套路誘惑性確實很大,但是在喧囂的叫賣聲消退之后,這些大同小異的刺激消費的方法很可能再也引不起消費者的興趣,甚至會招致反感 。而習慣了通過這些手段獲利的平臺可能也會有“失落感”。就像直播賣貨這種方式,雖然好用,但刷單、假貨、直播翻車等問題頻出,在搶購熱潮消退之后,如何留住用戶,恐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。 歸根結底,平臺想要有好的銷量,還是要保證貨品質量。營銷固然要做,但套路太深極有可能得不償失甚至人心盡失。什么時候消費者不用湊滿減、不用費心計算優惠空間,也不必準時準點地參加花樣繁多的活動,購物節或許才能成為真正的購物狂歡,而非浮于表面的熱鬧景象。 |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,旨在傳播知識,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,僅供學習與參考,請勿用于商業用途,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,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。謝謝!
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、創業、互聯網等領域,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,幫助站長轉型升級,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,與站長一起進步!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!
掃一掃,關注站長網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