違規推送彈窗信息,違規收集個人信息,強制、頻繁、過度索取應用權限……近日,工信部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整治“回頭看”,在重點抽測中共發現38款APP存在問題。 技術是把雙刃劍。近些年來,各種各樣的APP確實給大家提供了諸多便利,同時也不同程度存在違規收集、超范圍收集用戶信息等行為。或攫取隱私,只要下載了某應用,就會有一長串強制性的“請求獲取權限”等著你,且很多都與其自身功能毫不相干。或頻繁騷擾,各種信息、廣告彈個不停,想關也關不掉,一不小心點進去還可能掉入亂七八糟的詐騙陷阱。或強買強賣,充個會員莫名其妙就自動續了費,更可氣的是,名義上優惠多多,結果扣著扣著價錢就翻了倍……一來二去,一地雞毛,APP自身利益倒是最大化了,用戶權益卻嚴重縮水。 針對亂象,相關部門一直在升級監管。據統計,工信部從2019年12月通報第一批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開始,至今已累計通報了20多批。逐個點名通報、詳細列出問題、嚴格限期整改……一輪輪整治下來,APP侵權現象大有改觀。不過,從現實來看,想方設法鉆空子打擦邊球的仍有不少。 究其原因,一是有技術壁壘護持。網絡服務與傳統服務不同,這是一種建立在復雜技術之上的服務。用戶難以了解其背后的技術原理,甚至難以掌握自己透露了哪些個人信息,對企業暗地里挖數據、窺隱私的行為,很多時候“無感”。換言之,以技術優勢、復雜程序“割韭菜”,已成為一些互聯網企業的“最大套路”,消費者不掌握主動權,反抗的主動性和空間都有限。 二是違法成本太低。面對整治行動,有的撞到槍口上就表態整改,風頭一過馬上故態復萌;也有的甚至使用技術手段進行對抗。凡此種種都提醒我們,對亂伸手的APP,批評、整改這樣的懲治舉措著實不痛不癢,多少有些失之于寬了。 治沉疴當下重拳。首要一點,就是加大懲處力度,力求打擊一個警示一批。其次,還要抓住平臺這個牛鼻子,讓其負起審查、管理的責任。特別是對應用商店而言,應督促其建立完善的APP上架審核機制,并實時自查,發現問題APP及時清理下架。 人無信不立,業無信不興。隨著公眾權利意識上升,對信息安全、隱私保護的關注只會越來越多。無論多大的公司,只要搞“沒有用戶權益、只有企業私利”那一套,終會透支信任、作繭自縛。 |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,旨在傳播知識,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,僅供學習與參考,請勿用于商業用途,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,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。謝謝!
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、創業、互聯網等領域,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,幫助站長轉型升級,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,與站長一起進步!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!
掃一掃,關注站長網微信